速成式儿童美术教育培训漫谈

速成式儿童美术教育培训漫谈

作者:罗龙

2012-12-31

  今天,大家听到“速成鸡”的消息已经习以为常了,为了让鸡不生病,喂了大量的抗生素,目的是让它快速变成盘中食物。然而,在这个“应试”教育变质和失落的时代,寄生在“应试” 教育这块腐肉上的各类美术培训和“速成鸡”的模式近似。规模化速成的食物失去了其真正的营养,同时也人吸收不到食物精神灵心层面的养分,反而对人身心健康造成危害。近年美术培训规模化发展,受众群体——孩子像送上流水线上的产品被快速加工着,由于快速作业,人们没有时间去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大家盲目随存,最后导致孩子心灵发展的缺失,艺术成了童年丧失的催化剂。


       70、80后的爸爸妈妈大多都是经历了应试教育的一个产品,中间很多人与生俱来的艺术天赋在前苏联物质主义审美模式的压制下被扼杀了,很多人认为他们和绘画艺术无缘,绘画是画家的专利,这也是为此伤痛的一面。所以,迷茫的父母为弥补自己成长的缺失,将培训特长和审美的愿望寄托在了孩子的身上,希望孩子将来有个爱好专长,具有一定的审美修养。商品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社会竞争的压力同样转嫁给孩子,为迎合形势的需要,“创造力、想象力潜能的挖掘”成为目前各类社会美术培训机构的宣传口号。


在利益的驱动下,社会美术等级考试,各路专家神仙打着各种旗号,举办着名目繁多的儿童视觉艺术大赛和展览,异常火爆,挡不住诱惑让孩子顺势参与其中,导致家长相互攀比报班。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训练奥运冠军拿奖牌的过程和儿童艺术教育的过程是截然不同的。小学生白天上课,回家作业写到晚上12点钟才能上床休息,第二天去学校肯定身体会很难受,他在课堂上好动那是人平衡身心的本能。所以,在老师和家长的设计下,给孩子报个绘画班试图让他能安静下来,本应该需要自由玩耍,自由涂鸦的孩子被又禁锢在画案前按部就班,他的身体、心灵能健康吗?


  只在乎曾今拥有,不在乎随后孩子和内在艺术的连接。逐渐孩子年龄增大,随之而来的是升学压力,家长便乱了方寸,不得不给孩子报上大量的校外文化课程补习班。孩子像被送进了绞肉机,被一种强大的外在动力使劲的搅动着,但似乎只有一个出口,能在绞杀中幸运的爬出去者就是优秀,成功者,爬不出去的就当成了略制品。升学成了头等大事,商业性的美术培训就如同“速成鸡”的加工一样,快快完成了作业,艺术热情被中途熄灭了。短暂的培训过程不是让孩子放松的感受色彩,体验涂鸦的快乐,而是打了一针抗生素,最后留给孩子的是焦虑和自负。


一次上课前有一位喜欢 画画的孩子叹息道:“烦死了!我们学校的美术课又被某某老师的数学课占用了”学校美术课程形同虚设,大量课时被文化课占用,要么就是规范的美术课堂,没法让孩子体验鲜活的艺术。从幼儿园开始便是知性的填鸭绘画,进入小学升学分数是重心,老师没有精力结合儿童的身,心,灵发展规律改进美术课程,这也是家长选择社会美术报班的原因之一。


   过早的专业绘画技巧的训练和所谓的创意美术违背了孩子的天性。有人说过,中国无论何时,都不乏天才!但就怕天才尚未成材,就惨遭夭折之命运,那可真是天才之痛。老师不知道如何给小孩子施与技巧,不愿意放下自己的过去的经验去自我审视,就看不到孩子在哪里?艺术和孩子有什么关系?


   很多校外美术机构的老师想通过儿童美术来延伸自己没有完成的艺术爱好。沉迷于如何创造各自的技法忽视自我内在的成长,停留在画的像与不像的现实层面,那就很难提升老师的直觉意识,去捕捉当下的情感,进而理解孩子当下的需求。前面提到,过去苏联的学院派体系作为美术院校的正规教学模式其影响深远,几十年来在国内培养了大量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工作者,大家已经习惯于一套学院派绘画的模式,抓形、画轮廓、强调体积空间,观察和捕捉事物外在的色彩,仅仅模仿了别人研究现实到表现现实的一面,导致非常物质化的艺术教育观念蔓延至今。肯定不愿放弃几十年专业老师的头衔,其审美固化,没有勇气打开自己,接纳真实感受到的东西,怀着一颗非物质的童心整体看待孩子的发展和对艺术的需求。


利益的驱动蒙蔽了我们的双眼,物欲横流的世界让我们失去了对艺术的信仰,往往当你用物质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的时候,只能带给孩子物质化的艺术观念。内在的虚弱,就靠官方、专家、协会来给自己评估肯定,人的欲望就像永远填补不满的黑洞,家长当然不知道所谓的专业规范背后的秘密,因为市场需要,学过几天美术的人都成老师了。然后适应了中国特色的随波逐流,满足着成人的审美情趣和某种需要的延续,换汤不换药,变个戏法还是填鸭。更痛心的是幼儿园阶段让孩子临摹简笔画,帮助孩子描画轮廓、填色,复制范画,如果不符要求就用橡皮擦掉,说白了就是老师帮孩子剥夺了孩子的手和心,我们应该意识到橡皮擦掉的是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


  绘画技术通过训练超前提高了,孩子最为可贵的自由灵性却慢慢的丧失了,何谈想象力和创造力。只要能画出一副漂亮的画,家长当然是很高兴了。如今,一个个盗版的小孩就是这样类似的流水线上被设计出来的,孩子中途停止了涂鸦。


   再说目前流行的儿童创意画,纵观世界艺术发展史,老祖宗曾经创造的中国古代绘画让我们后人沾沾自喜,近百年来中国就没有给世界什么艺术贡献。改革开放之后,西方的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新艺术思潮和前卫艺术流派冲击着我们落伍的艺术观念。老师们不得不与时俱进自寻出路,在中国已固化了的儿童美术领域的这片土壤上,开始疯狂的乱挖乱种,模仿各路拳术,尝试儿童创意画、抽象画、卡通画、儿童服装设计等等。当我们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做的时候,和前辈们模仿前苏联写实主义有什么两样?往往就是拿小孩子做实验。


  银川乐子儿童2008年之前即使如此,2007年我专程跑到南方去模仿沿海地区先进的创意教学。后来意识到那是把成人的意志强加给孩子的过程,正好迎合了这个浮躁时代中人们急于求成的心里需要,那样的课程强奸了我的视觉感官,玩的属于重口味的商业色彩游戏。还有大量采用现代材料拼贴,造型,带着城市里的孩子完全脱离了大自然。可以这么理解,儿童的创意美术就是老师的创意美术,是老师的艺术梦想被转嫁在小孩子身上,满足我们成年人的歹愿。忽视了滋养孩子的感觉比技巧和创意更重要,当我们不了解小孩子,太头脑化的东西都是形式上的,新思潮和幼小的孩子有什么关系!搞得我自己当时迷茫了一段时间。陶行知说过:“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老师”所以,我放下便是,之后拥有的是孩子带领你发现艺术,一些东西就在那里,有时候当你无知的时候天地自然之间的力量会进入你,让你坚定的寻找什么是需要做的,创意就在那里自然的发生着。


   莫言先生说过一些话很有意思,“在人类没有发明电灯前,近视眼远比现在少。在没有电视前,人们的业余时间照样很丰富。有了网络后,人们的头脑里并没有比从前储存更多的有用信息;没有网络前,傻瓜似乎比现在少。现在评价一所学校和教育机构优劣是看有没有漂亮的建筑物等硬件设施,以拥有先进的多媒体电教设备为荣。然而,先进的媒体教具和手机带给小孩子便捷的同时,让他们变de早熟、慵懒、世俗功利、卡通动漫影片书籍和卡通动漫教学导致暴力犯罪增加。


画面快速的煽动,过度刺激,他们只会被动的模仿,甚至容易放弃。孩子无形的那双手被慢慢砍掉了。就如莫言先生所说,网络没让头脑储存多少有用的信息,但是,网络让小孩子在不该思考的年龄开始超前思考了。长期使用现成的电子产品,大自然对于孩子们来说就没有什么吸引力了。加上头脑过早的开发,感觉麻木了,创造力通过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怎么发展,看看现在孩子们画的是什么,视觉形象的力量通过植物大战僵尸、愤怒的小鸟等电脑游戏里的符号形象表达出来,固化着孩子的感觉和思维,和我们息息相关的自然生活没多大的关系,作品没有呈现出其童趣和童年的快乐!


   万物皆有时,小孩子来到世界上,是灵性与物质身体的结合,结合需要时间,也有不同的差异。幼年的孩子模仿是内在灵性力量的驱动,通过模仿唤醒自己的感知,绘画大多是展示他身体发展的状况。再年长一点的孩子是通过图画向我们,向他自己呈现他内在发展的状态,如心理情绪、人格、人际关系,以及他们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如果在一个拥有天然材料的环境中他们能自由的体验,从而他们展开自己,进入自由的艺术之旅后,会沉迷于奇妙的色彩塑形和线条的创作之中,幼小的心灵便开始放松,便培育了愉悦和自由,创造在自然的发生着。


所以,教孩子画画,那是一种破坏,接触小孩子的老师需要从多个角度整体的理解儿童的发展以及儿童绘画的框架。如果我们只是把儿童美术理解成为孩子的视觉感受、创意画、陶艺、让他们观看大量的素材,通过素材拼凑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按照老师的思想去创意,只能是欲速则不达。甚至按照既定的步调,把小学阶段要做的事情设计在幼儿园开始,教的过程不断的奖励,纠错,其实该到孩子模仿权威,寻找成就感,进而掌握绘画技巧的时候他们就没有兴趣和动力了。因为思考过早唤醒,孩子们失去了梦幻的感觉,打破了他内在成长的节奏。这个时代造成孩子提前丧失童年的催化剂很多,部分鹦鹉学舌的美术培训就是其中之一,过早催化的结果就是烦恼的提前到来,让孩子提前脱离童年。


   如何点亮孩子的艺术人生,我仍然在暗夜里挣扎着寻找光明,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写下这些帮助清晰和认识自己,拯救自己罢了。


(文章来源于“罗龙新浪博客“ 版权归作者所有;封面绘画作品: Catherine


原创声明